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0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0年10月19日

不忘初心载梦行

———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周蓉蓉

阅读量:1972

本报记者 范媛媛

“那个爱写成人童话的艺术家王尔德曾说,虽身陷沟渠,却仍然仰望星空。作为记者的我们,愿做那个仰望星空的人,永远奔赴在揭示真相、讲述故事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对于“记者”,周蓉蓉是这样理解的。

从业多年来,周蓉蓉始终不忘初心,满腔热情奔走在新闻最前线——为获得第一手新闻资讯,她冲锋在前;为保证新闻第一时间报道,她废寝忘食;为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她字斟句酌;为让新闻内容更加丰满,她反复推敲……

博采众长,有志者终能“事竟成”

从“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到各种题材均能“信手拈来”的“熟练工”,为让自己迅速进入角色,周蓉蓉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或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刚入行的第一天,我连消息和简讯都分不清。”翻开摆在眼前的稿件,她回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忍不住扬起笑脸。

人们都说,有志者事竟成。正是因为非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她对稿件的撰写要求格外严格。一篇200字的政务报道,写完后会先逐字逐句“推敲”“打磨”,然后请有经验的老记者指点、修改,甚至颠来倒去地改上无数遍。为迅速提高写作能力,让自己能够准确抓住新闻点,她利用工作之余,不断加强对《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南方周末》等新闻类报刊、书籍的学习和阅读,养成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节目的习惯,遇见好的词句、段落就抄写下来,再仔细揣摩直至领会其独特写法和选题角度。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些摘抄的本子堆成了“小山”,而她也熟练掌握了各种新闻题材的写作手法。采写的稿件曾在2017、2018、2019年度全省县市新闻中心系统好新闻评选中荣获通讯类、消息类、言论类的一、二、三等奖,《江苏射阳:织就百姓“安居梦”》《诗意乡村,有你我向往的生活》《射阳县减税降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一张纸”的转型升级》《“蚕桑小村”绘就现代“富春山居图”》等多篇稿件被“学习强国”、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中国江苏网、交汇点、紫牛新闻等省市媒体刊登,她也曾被所属单位及县委宣传部评为“先进”。

探寻真相,逐梦人始终“在路上”

记者,记着。有人说,作为一名记者,既要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更要做事实真相的守护者。

渔民上岸政策落实后,渔民的生活到底过得怎么样?为追踪这一选题,她花费一年多时间深入黄沙港镇搜集资料,并与上岸后的渔民始终保持联系,最后写就新春走基层稿件《告别“水上漂”,渔民上岸更幸福》,荣获当年省市县新闻工委好新闻评比一等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县人民医院15名医务人员奔赴援鄂“一线”,从出征前夕到援鄂归来,她始终跟踪报道,写出《目标,武汉!射阳首批援鄂医疗队整装待发》《火速集结援助湖北战“疫”》《出征!射阳15名“白衣战士”驰援荆楚》。

《托起生的希望》等系列文章,获得一致好评。视棒球如生命的运动员张德洋、造就产量奇迹的时代先锋巴一恺、千里赴鄂送物资的退役军人陈景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新潮九队“铁姑娘”唐维珍……在她的笔下,生活中的人物被赋予了别样的精彩。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春寒料峭中,她用心去感悟时代脉搏;刺骨寒风里,她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烈日骄阳下,她用沾染泥土芬芳的笔触倾情讲述……她正是这样诠释何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慎始如终,轻骑兵负重“再前行”

“中央厨房”“边界消融”“融媒体”“全媒体”……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关于媒体融合的“网红”词汇层出不穷。“融媒体时代,呼唤全能型记者”,已经不仅限于一句口号,更是迫切的现实需求。如何做好新时代的“轻骑兵”,迅速成长为“一专多能”型选手,这是周蓉蓉始终在探索的课题。

要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就要冲出原有的工作“舒适区”,步入“深水港”。于是,她在工作之余,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学习新媒体知识,慢慢熟悉、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报道,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以采访安徒生童话乐园为例,以前只能写一篇纸媒的现场新闻,顶多加两幅照片,但是现在电视稿、抖音短视频,都值得去尝试!“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她的座右铭。她认为只有克服自身的畏难情绪,脚踏实地地去积累、尝试,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知名媒体人柴静在其所著《看见》一书里,引用了纪伯伦的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句话不仅是对媒体人的一句警示,更是对新闻人的一种鞭策。在新闻采访的漫漫征途中,周蓉蓉始终谨记这句话,努力负重“再前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