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乡土
2020年06月20日

端午佩香囊

阅读量:1191

王晓宇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这一天,一定会早早起床,看见手腕脚腕都绑着五彩的丝线,脖子上挂着香包,衣襟上别着小符,就会兴奋得一跃而起。

在我的故乡有佩戴香囊的古老习俗,也就是端午节给未成年的孩子佩戴香囊和小符。香囊俗称香包、香袋、荷包等;小符则是用桃树枝、小青桃、红丝线制成的。端午节这天给孩子们戴上,寓意祈福辟邪,驱虫避蚊,平安吉祥。

香袋虽是小物件,但制作起来同样很繁琐。大约端午节前的半个月或二十天,母亲就会选一些碎布头,在煤油灯下比比划划,精心裁剪设计,一针一线地赶制,给我们姐弟做着各自喜欢的香袋。

香袋虽是个小玩意儿,但也讲究色、香、意、美。香袋的形状也没有一定之规,不拘什么形状,心形、三角形、椭圆形,动物造型、花卉造型,只要你能想出来,什么形状都可以。里面盛放一些驱虫、避瘟疫、预防感冒的中草药,像朱砂、雄黄、香草、干花等。香袋下边结成彩色的穗头,或者拴几颗珠子,走起路来晃啊晃的,别具美感。

香袋挂在脖子上或拴在衣襟上,跑起路来,便会有药香散发出来。那香味,便似母亲的牵挂和期许一直跟在身边一样,不管你走多远,那祝福都伴随着你,暖暖的,一如母亲的手和温暖的目光。

香袋因盛香而得名,是古代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和玉一样,是配饰的一种;它和茶一样,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代表和化身。在古代,香包也是中药外用的一个方法和途径,通过闻、嗅,达到治病的效果。

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礼记·内则》中曾有过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诗云:“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这小小的香囊不仅仅是有香味的贴心小物,还是一枚暖心的神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曾有多处写过香囊。

一枚小小的香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大众审美和社会风俗,针针线线都集聚了无数温情和匠心,是千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光阴里小小的祝福和宽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