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纪实
2020年06月20日

渠水清清润鹤乡

阅读量:4780

■范贵银 张同祥 邱俊荣■

供图:吉东育 张同祥 范贵银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入梅以来,旱涝急转,这轮16日至18日三天超200毫米暴雨量级的强降水,总渠南岸,五岸灌区万顷良田,旱涝无虞。再一次发挥了苏北灌溉总渠排洪、降渍,灌溉、供水于一体重要的水利工程作用!“福泽灌区沿岸群众,造福鹤乡黎民百姓!”总渠两岸人民深切体会到千年水患变水利,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好,社会主义制度好!

天气放晴,倘若你漫步在五岸灌区渠堤之上,清澈的渠水静静流淌,踏着脚下的水泥路面,远眺前方,渠堤两岸麦香氤氲、秧苗青青。弥望田野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整齐划一,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景画。置身其中感受到射阳河北黄海之滨独有的稻作文化,感受到“皇滩”故里的历史轨迹,更感受到建国以来五岸灌区润泽这片沃土、园区供水给水所发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废灶兴垦苍凉维艰

岁月演进,沧海桑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块年轻的息壤,成陆只有300余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堤前,还是原古淮河口外的一片浅海湾。至明弘治八年(1495)黄河全流夺淮。把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搬迁到这片海湾,才逐步形成了黄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里下河平原。因为东临黄海,西近黄淮,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吃尽了水患和海潮之苦。

很早以前,五岸灌区的先民们就开始辟海疆、网鱼虾,煮海熬盐。到雍正十年(1732),清王朝把苇荡右营(后泛称苇荡营)标为“皇滩”,柴草交运清江镇守史,并且派驻官兵实行荡务管理。

民国六年(1917),张謇为代表的华成公司,从射阳河北的千秋自南向北分区开垦,民国二十二年(1933)开垦至中五区。阜宁中小地主合股的新垦会和阜通公司在苇荡营开垦,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拓荒兴垦种植棉花。

但是这片土地饱受多次磨难。1938年6月9日,国民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企图阻止日寇南犯,里下河地区尽成泽国。193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发生大海潮,淹死棉农、佃户无数,饿殍遍野。正如张謇先生当年描述的一样“风吹旱魃过,满目皆碱土”。退潮后,土壤板结,盐碱加重,农业失收。垦民、居民大部迁出,一片萧条,变成了一块不毛之地。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多年来饱受荒漠带来的苦难。

灌区工程彪炳千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3日,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这一年的1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治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方针,批准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当时,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等专区17个县的民工,在全长168公里总渠水利工地上先后有119万民工参加了开挖劳动,射阳民工一马当先。1953年2月底,射阳县2万余民工又进行总渠下游扫尾工程,开挖引河近3公里,并切除挡潮堤埂,历时1个月,完成土方30余万立方米。总渠开挖中,县内民工潭南大队徐金海小组23.5天挖冬春土方1650立方米,提前50多天完成全部任务,被誉为“打响了总渠工程第一炮”,事迹登载在1951年12月的《新华日报》上。

总渠流经射阳临海镇境内约16公里,六垛闸是它的尾闾节制枢纽,由扁担港口注入浩瀚的黄海。在新中国水利史册上,当之无愧地竖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

苏北灌溉总渠竣工后,为引用总渠之水灌溉,苏北治淮总指挥部决定在苏北灌溉总渠尾闾之南,建立五岸灌区工程。惠泽总渠以南、射阳河北,东临黄海,西至汛鲍河与滨海县交界,包括六垛、临海、千秋、鲍墩、临海农场全部及淮海农场、海通乡的部分地区,计48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引来了洪泽湖清冽甘醇之水,成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

1953年1月起,在总渠六垛闸之西2.5公里处五岸村,五岸灌区之首,率先建成第一座涵洞(后称五岸东洞)。灌区整个工程先后分3期进行,由盐城专署水利局规划设计,江苏省水利厅批准,县人民政府组织施工。自1957年2月开始到1960年5月结束,完成土方65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9.27万元,投入劳动力20多万人次,期间,共兴建干渠1条,分干渠1条,支渠9条,配套建筑物79座,疏浚运粮河、六里河、三乡河、三涧河4条排水河道,发展灌溉面积27万亩。

随着水旱转换力度的加大,水量需求的增加,1959年在五岸东洞西侧增建一座2孔涵洞(后称五岸中洞),但仍然难以一下改变千秋、临海等部分地区易灌难排,地下水位升高,受渍返盐,一遇暴雨,易涝成灾,干旱季节又供水不足的新难题。

励精图治的射阳县人民不畏艰难险阻,1961年在千秋王桥头投资兴建电力灌溉站,配备9台电机299千瓦,10台水泵,抽引射阳河水补给干渠用水量。

随后1962年,在五岸中洞西侧增建一座4孔涵洞(后称五岸西洞),扩大引水断面。

1964年,海通射阳河以北部分,千秋战备河西、五OO九公路以南部分,临海农场和鲍墩运粮河南部分,均改为机电灌溉。调整后,灌区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为35万亩。

为加快解决日益突出的排灌需求,1967年,开挖了西干渠,兴建公兴八丈河灌溉地龙,从而取代汛鲍干渠,恢复汛鲍河排水体系;兴建东干渠八丈河灌溉地龙,恢复八丈河排水体系;兴建丁字河灌溉地龙,恢复丁字河排水体系;1974年,兴建千秋翻水站,缓解了苏北灌溉总渠水源日趋紧张的矛盾,保证了八丈河南10万亩水田的灌溉用水。1975年,兴建运粮河干渠灌溉地龙,恢复运粮河排水体系。从而奠定了整个灌区的水利工程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点。1977年,又兴建鲍墩翻水站保证西干渠供水范围内3万亩水田的灌溉,至此,全灌区基本形成由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组成的灌溉一体化体系。据《射阳县志》(1988年版)记载,截止1988年,全灌区有干渠1条,长27公里,分干渠1条长10里,支渠13条,116公里;斗渠237条,406公里;农渠2022条。配斗渠以上建筑物276座,占应配数69.9%,其中干渠首进水闸3座,支渠首闸14座,干渠灌溉地龙6座,斗渠洞225座。

另据1988年统计五岸灌区排水体系:入海干河有运粮、八丈、奤套3条;大、中、小沟17498条;配套各类建筑物371座,其中入海涵闸有环洋、运粮、双洋、奤套4座、环洋洞、运粮河、八丈河3个排水区的闸、河配套,实现二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奤套河排水区的闸、河则达到十五年一遇。

回望历史,建国后,勇于开拓的射阳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了人间奇迹,把五岸灌区建成了福泽子孙后代的伟业工程,将永载史册!

一渠清水两岸风光

“渠水清清风光美,干渠两岸稻花香。”五岸干渠像一条绿色飘带蜿蜒在射阳河北的黄海之滨,灌区的配套水利设施犹如硕大的棋盘撒落在广袤的沿海大地,成为一道让人过目难忘的风景。

五岸灌区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射阳河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地降低了这块土地上旱涝灾害的频发次数和危害程度。为提高五岸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和总体效益,经国家计委、水利部批准,1999-2008年,实施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1-8期工程。2013年修建了灌区四支渠节水工程,2017年前后又推进了一支渠、西干渠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一泓清清渠水汩汩向前流淌,滋润着灌区万顷良田。

从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到,这期间工程总投资202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35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5465万元,市级补助890万元,县级自筹5520万元。目前,五岸灌区基本形成灌溉、防洪、排涝、降渍、挡潮等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现域内工程规模为总干渠1条,分干渠2条,支渠18条,斗渠331条,农渠2837条,渠道总长6746公里;排水骨干河道3条,大沟11条,中沟327条,小沟17954条;各类建筑物1800座,其中干渠引水洞2座,补水站3座,支渠首涵闸18座,沿海挡潮涵闸3座。一个现代化的灌区水利工程,坚固如磐,熠熠生辉,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其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还多次大面积、不同规模的对耕地进行复耕改造,变耕地单季种植为一年两季,粮食产量翻了几番,创造了“旱地、碱地稻花香”的奇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灌区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双手把这片贫瘠的土地逐步建成了鱼米之乡、锦绣家园。

五岸灌区不光是射阳沿海农田灌溉的大型水利工程,还肩负着向盐城高端纺织产业区给水供水的重要任务,是园区产业经济的重要水源。

2003年落户临海镇的盐城市高端纺织产业园,经历2008年、2016年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扩量提质,园区内已入驻企业45家。2016年实现全口径开票销售50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3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入库税收7360万元。如今,园区成为全国绿色染整特色园区研发生产基地、江苏纺织染整特色产业园。五岸干渠的水利工程,助推了射阳区域经济的快速跨越腾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