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20年03月25日

为了城市更美丽

———县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信息采集员群像扫描

阅读量:983

本报通讯员 宋玉成 记者 周蓉蓉

当夜幕降临,有人正就着微弱的路灯光检查需要维修的窨井;当风雨交加,有人正冒雨拍下导致道路拥堵的流动摊贩……365个日夜,他们不畏严寒、无惧酷暑,巡回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用手中的“放大镜”仔细查找各种各样的“瑕疵”,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上报、派送、核查,只为了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他们,就是县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的信息采集员。

带着“火眼金睛”,一起来“找茬”

“最近天气还不错,偶尔也会遇到刮风下雨天,我们随身会带着雨伞、充电宝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部‘城管通’!”信息采集员朱必艳裹着厚厚的棉衣,带着一只装着日常用品的大包。她每天要做的事情便是手持“城管通”,将违规现场拍照取证,然后再上传、定位交办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平台,等待平台的处理,减少事件处置环节。“若遇到乱贴小广告或者少量的垃圾堆放等小问题,一般都自己动手清理了。”她笑称自己得有双“火眼金睛”,不然就发现不了隐藏的问题,也找不到“茬”。信息采集员也是城市环境“守卫者”,遇到简单的卫生问题就自己动手处理,但遇到像窨井盖破损等安全隐患问题,自己没法解决,就得及时上报到中心平台,通过平台分派给相关部门处理解决。

“采集员每天需要按照中心要求在所属网格内来回巡视,准确查找每一个角落存在问题。例如发现一处井盖破损、电缆裸露、垃圾处置不及时等问题,他们立即用手中的‘城管通’拍摄问题照片,上传到指挥中心。”县数字化指挥中心负责人石惠告诉记者,县城区共计25.6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就需要1名信息采集员,县城内像朱必艳这样的信息采集员共有26名。

反馈“事无巨细”,统一来“上传”

“朝阳街与人民路交叉口有流动摊点。”眼见暮色将至,下班高峰期就要来临,采集员周国家迅速把一条图文并茂的信息传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过定位系统,找到案件发生的具体位置,并立即通知城管行政执法大队。30分钟后,又一条信息传了回来,“事件已处理完毕!”图片上原本乱设的摊点已清理,车辆通行顺畅。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自从有了信息采集员,哪里的市政设施出现损害,哪里有人占道经营,哪里的清洁卫生不到位……都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

此刻已经是晚上6点,对于周国家来说,一天的巡查工作已经结束。他的微信运动步数显示34701步,在好友排行榜上连续数日排名第一。“虽然每天步数过万,但是不觉得累,这份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每当上传的问题得到解决,就觉得这城市的美丽是有自己一份功劳的,就感觉很欣慰!”下班回家途中,周国家感慨良多。破损的社区电箱、被损坏的道路绿化、社区内乱停放的车辆,都能通过他们手中的“城管通”及时上报。他们的辛勤努力也得到市民的一致认可,纷纷称赞他们为城市的“啄木鸟”,是解决各类城市问题的忠实卫士。

问题“不分大小”,全力来“搞定”

手持特殊手机“咔嚓、咔嚓”拍摄几张照片,再登陆到“城管通”平台,记录问题发生的位置、事件情况,上传照片信息……一系列操作便完成了。但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有着颇多“门道”。

“信息采集员的工作只属于前端,后期将由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坐席员对上报案件的信息进行审核、立案并派遣至相关单位处置,因为一个城市的管理涉及住建局、城建集团、三维集团、水务、通讯等众多责任单位,针对一些权属不明的案件,中心会立刻联系相关责任单位人员一起去现场共同‘把脉会诊’确定处置单位,并及时处理案件。”石惠带领记者参观数字化城管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时说。

据统计,自从有了信息采集员,数字化城管运行效率大幅度提升,我县的城市管理正在着力推进“小城管”格局往“大城管”的转变。目前,根据机构合并、调整,纳入系统共17个部门,2019年内派发案件26000多件,处置率达96%,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