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专版
2020年02月13日

我说什么呢……

阅读量:1016

刘文华

浏览网上疫情,滚动播报,数字揪心。网上有真情,也有谣言。每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谣言四起。过去认为,只要及时公布实情,就能挡住谣言。现在看来,即使及时公布实情,也很难完全挡住谣言。谣言的存在,是因为造谣者的存在。为什么会有人吃饱撑了没事造谣,可能原因多样。的确有少数人心怀叵测,唯恐天下不乱,别有用心妖言惑众;也有的喜欢石破天惊,弄出点奇谈怪论,让人拍案惊奇;更多的还是怀疑官方公布疫情的真实性,推论、猜测、估计,添油加醋炮制自己认为准确的东西。所以,各大传媒、小区广播除了宣传介绍卫生防疫知识外,还特别强调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这的确对症下药,切中时弊。

也有所谓科学探寻,究竟算不算谣言,值得探讨。比如,很多网站发表自称专家言论,说疫情病源来自于蝙蝠,来自于大猩猩,来自于果子狸,甚至来自于恐怖分子。疫情没有完全消除,就很快得出病源结论,究竟是科学还是猜测,不得而知。网上为此讨论得沸沸扬扬,甚至看到个别群里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都骂对方是科盲。我学法律,不做医生,更不从事流行病研究,自感也是科盲,看了几篇这样的文章,本想参与讨论,可还是不敢,因为这涉及到的学科太多,除了病理学、传染病学,还涉及毒理学、基因学、生物学、遗传学等等,我用什么去推断病源来自于美国或来自于蝙蝠?

我还是做点别的事情,宅居在家,我把春节晚会看了三遍,小品上的戏词几乎能背上。44节侦探剧和35节爱情剧一口气看完,差点把电视看烧。白天觉睡多了,只好熬夜看电视消化。凌晨两点,闻到焦味,摸摸电视机外壳,有点烫手,只好悻悻然关机睡觉。网上也有很多抗击疫情的文章、诗歌,虽然粗制滥造、参差不齐,但也聊胜于无。有的诗歌写者热度很高,似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毕竟功力不够,写出来的诗句都是铿锵有力的大白话,不感人、不艺术,读了味同嚼蜡。不过,也有好文章让人欢喜。前天读到梁晓声先生发在《当代》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梁先生大概知道宅居过年难耐寂寞,所以文章标题直击心灵:《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梁先生说:“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谁都不愿意被隔绝和封闭,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得不让孤独和寂寞找你。梁先生还说:“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梁先生的文章提醒我用读书打发难捱的宅居时光。读什么书呢?打开电脑,浏览各种考试项目,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四月份报名,六月份考试,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久违了的英语教材和发霉的英汉词典,复习迎考。突然发现书架上还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联想到《当代》微信平台发表的武汉作家池莉为这次疫情刚写的《隔离时期的爱与情》。池莉不仅是作家,也是流行病医生。池莉在文中说:“尽管当代科技发达,早隔离也还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传统方式。”有人说,现代医学这么发达,对付传染病,还用这么笨拙的隔离之法,似乎又回到了“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抗击非典和这次疫情都证明,无论科学多么发达,传统有效之法最管用,不能丢。在原子弹、核战争疑云密布的今天,一旦发生战争,我不知道,是否还会动用小米加步枪。我只知道,对付传染病,用隔离之法,阻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染,虽然失去了部分活动自由,但对控制疫情蔓延最为简单有效。

池莉文中批评了抗击疫情中的某种滥情。“道理也很简单和通俗,如果一个人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偶然出去一趟,买个菜总没有关系;那么每个人都会这么想。这个巨大的城市,巨大的人群,在隔离期间,都偶然出去买菜,那么更加广泛地再次传播又可能开始,封城将会前功尽弃。更可怕的是,人们一边自我破坏着隔离,还一边以爱的名义、情的借口,大肆地泛滥爱与情。一时间,无数人通过微信、抖音、微博,发表无数条煽情文字:超市还在卖菜,是大爱无疆;小贩出摊卖菜,也是生活情义;为了全家自己外出买菜,正是无畏无私的大爱。更多无知无畏的糊涂勇者,除了跟帖,还出去买菜。有的人,正是出去买了一次菜,受到了感染,一个人又传染好多人。今天的数据明摆着,已经封城十一天了,病例还在增加。目睹这样许多向大众示爱的表情与表现,自以为聪明到连隔离都没搞懂的人在网络上舞文弄墨煽情,我说什么呢?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