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文苑
2019年12月07日

文学叙事的真与伪

阅读量:924

文学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笃定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创造且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文化产品,当然也应该发乎情、止乎礼,应该传播真、善、美,应该给读者以情感的愉悦与心灵的陶冶,同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作为文学的基础性常识性问题,在目前创作中并未得到普遍遵循。随意翻翻杂志、逛逛书店,就会惊讶地发现有不少的文学作品充斥着荒诞、怪异、不伦恋、无厘头,津津乐道地宣扬着封建、愚昧、侈靡、暴力、淫秽等各种邪恶的无底线的东西,语言粗粝、逻辑混乱、信马由缰、胡言乱语,常识性错误比比皆是。如果只是作品一般性的精致与否、到不到位、尚雅抑或尚俗,那还可以归结为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问题,但是假若不懂基本创作规则,不讲社会伦理规范,不顾历史、人文、科技和生活基本常识而任意胡编滥造,则势必害人害己,实质上已成为涉及文学真实性和价值认定的严肃问题。

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经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知识的无限膨胀,二是信息选择的极度困难。在资讯极度泛滥的当下,人们不知如何去筛选和甄别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真伪,事实与谣言、科学与荒诞、真知和谬误经常错综复杂地搅和在一起,带给人们选择与辨识的巨大困惑。在某些作家尤其是网络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既普遍存在文化储备特别是学识匮乏的问题,更严重存在把梦呓当现实、把无知当勇猛、把荒唐当创新、把恶搞当有趣的不良风气,他们可以毫无怯色地为真名实姓的人物编造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毫不心虚地对某些违背常理常识的问题大放厥词,毫无逻辑和章法地让各色人物在错乱的时空中恣意穿越,毫不负责地把各种道听途说的虚假信息当作占有真理一般的放肆传播。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对文学真实性的固有认识陷入十分尴尬的窘境。此时此刻,重提文学的真实,无非想告诫大家,务必回到逻辑的起点:文学创作还是要给受众传递有品位的审美,传送有价值的信息,传输悲天悯人的情怀。因为恶搞不算本领,审美才是目标;无知不是本钱,知识才是力量。无知者无畏可能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但不会带给人们心灵的滋养。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的门槛在降低。但无论怎样的低门槛,文学创作依然需要基本常识、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更需要遵循与敬畏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规范,任何颠倒黑白、背弃常理、亵渎神圣、泯灭人性的胡涂乱抺都是极其荒谬的。当然,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文学的知识含量和价值取向,不是科学常识的堆砌和概念的直白转达,更不是高台教化式的说教,文学中的认知与评判是对社会常识和真知进行理解、消化、吸收之后,在作家心中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灵感与智慧之光,它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感性的启悟和心悦诚服的精神享受。重提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倡导作品的知识蕴含,绝不是要用知识理性直接干预创作,而是要创作者增强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把丰厚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基础支撑与灵感源泉。

同时还要强调,文学真实性不仅包含着一般性哲学、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知识的认知与普及,而且更加鲜明突显出艺术创作中的诸多具有深切生命体验和深刻人生感悟的直觉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文学观察生活、洞悉世事人情的感性表达方式同样不可或缺。那些对人性最脆弱、最隐秘世界的发现与揭示,那些对生活和生命独到的理解与认知,也能为普通的受众传达出拨云见日的真理性光辉,其生命的现场感和思想的锋芒,有时可能比教科书上的知识来得更加深刻!因为真正鲜活的、灵动的、深刻的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之树常绿,理论总是苍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在谈论文学认知真伪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创作者有更多想象的、虚构的、激情释放的创造空间,因为文学的创作从来都是个性化的、不可重复的精神创造物。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言:“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把知识理念转化为自我生命意识的创造性传播方式,需要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真谛、验证认知真伪,更加深刻地表达出情感和审美的真实。在不违生活真实的前提下,任何的虚构与想象,只要符合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性格真实,只要能把创作主体与客体水乳交融地合二为一,文学的真实性就不容置疑。这自然也就不难分辨出庄子的梦蝶、问鱼与那些炫幻作品中任意的搞怪与穿越的天壤之别。因此人们也没必要去纠缠莫言创作的动机到底是为了吃饱饭,还是找到漂亮的偶像?或者去考察王蒙、贾平凹们回忆中的每个生活场景的真实与否。作品中的生活场景,是作家经过改造的想象中的第二自然,其真假优劣的判定,如果不犯常识性错误,关键要看他们想象中传达给你的生活本质是否真实,在于他们生活感悟深刻、锐敏和厚重程度。对此,还是应该多些包容。

总而言之,文学叙事的真伪影响文学的发展与信誉。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我们都需要敬畏知识、尊重常识、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屈服于外在压力,永远不能做金钱和世俗的奴隶,这是中国文人起码的道德操守。而敬畏知识,就要通过文学或者批评去表达我们的真知灼见,去传播我们对生活、对社会、对真理的深度认知。我们深信,只要文学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修养、注重生命体验,就能用最直观、最富生命质感的精神创造,去影响受众、改造阅读,造福社会。

(源自安徽理论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