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纪实
2019年11月09日

烽火岁月中的华中工委

阅读量:5015

编者按:1947年11月10日,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在我县耦耕堂正式宣布成立。华中工委主要立足射阳,组织领导华中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72年过去了,但华中工委伟大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之际,本报依据历史典籍回首这段红色传奇,以飨读者。

陈丕显

曹荻秋

管文蔚

华中工委成立

1945年9月,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投降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渴望和平的到来。但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一面玩弄和谈阴谋,一面积极调兵遣将,抢夺抗战果实。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9月12日,华东局决定组建华中工作委员会和华中行政办事处,与8月先期成立的华中指挥部组成华中党政军的领导机构。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根据形势需要,1947年11月10日,华中工委在射阳县耦耕堂正式宣布成立。

党中央深谋远虑,华中工委选址耦耕堂。抗日战争时期,耦耕堂南面一带是对敌斗争前沿,射阳河北的华成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和八大家等地,是我新四军三师可靠的后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土改后的老区,群众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耦耕堂垦区开发较早,土地一片平坦,垦民很多,垦民所开垦的土地开多少亩就归其种多少亩,享有永佃权(即田底权)。田面则为公司股东所有,每年向垦民收其定额租金,垦区土地十分整齐,均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周开有河浜沟渠,以便排水洗碱与取水灌溉之用,垦区土地主要是种植棉麦,垦民各户住宅分散而不集中。耦耕堂以北有射阳河东西穿过,河南是丰太花行的大仓库,专门堆藏收购的棉花,仓库面积很大,容纳四、五百人开会。总而言之,陈丕显、管文蔚等华中工委主要领导人的目光是深邃的,将华中工委机关驻地选择在耦耕堂,应天时、得地利、顺民意。

华中工委、华中行政办事处和华中指挥部成立大会召开后,华中党政军机关及华中医院、华中银行印钞厂、华中制鞋厂、新华日报社(华中版)等单位约3000余人,进驻耦耕堂。华中党、政、军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华中解放区军民坚持敌后斗争,进行土地改革和整风运动,在华中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年解放战争中,耦耕堂作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堡垒,作为华中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中心,为中国革命取得完全胜利,谱写了熠熠生辉的历史篇章。

伟大历史功绩

  华中工委成立后,肩负着重要的革命任务,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华中工委始终正确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华东局的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和依靠华中军民,不畏艰险,坚持敌后斗争,发动大小6000多次战斗,先后牵制了国民党40多万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山东战场我军的正面作战。

华中工委成立时,华中解放区尚处在战略进攻的前夕,虽然对敌斗争形势有所好转,但是,敌强我弱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地区还有国民党正规军11个旅和保安团(队)、自卫队等反动武装共10万余人,一些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仍然在国民党军控制之下。蒋介石为进行垂死挣扎,不时地调兵遣将,对华中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扫荡”,与我反复争夺失地。华中工委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带领华中军民,广泛地开展游击战,适时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攻坚战,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发起了许多战役和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集中优势兵力攻克盐城。为了在战略上配合我军在中原地区的强势进攻,1947年8月华中工委发起盐城战役。这次战役,先后攻克盐城及其南北两侧的敌据点39处,控制通榆路百余公里,歼敌共7250人。这一仗的胜利,不仅震惊了苏北,震惊了华中,而且震惊了远在陕北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毛泽东来电嘉奖,陈毅和粟裕也来电嘉奖。

发动益林战役,打开苏北通道。1947年8月中旬的益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为打开苏北局面,策应中原、山东我军作战,在苏北地区第五、第六军分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胜利进行的一次攻坚战。此役共歼敌7000余人。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盐阜地区继盐城战役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战役,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载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军事史册。

发动南线攻势,横扫敌军据点。1947年10月中旬,华中南线国民党军趁我华中主力部队北上淮海之机,向我第一、第九分区进行反复疯狂的“清剿”、“扫荡”,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华中指挥部决定,调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由淮海南下苏中,并组织第一、第九分区地方武装及民兵,对海栟线发起第三次较大规模攻势。此次南线攻势,共拔除敌据点近60个,歼敌520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装备1000多件。其进攻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对敌人打击之沉重,是坚持华中敌后斗争以来所没有过的。这次攻势,抵制了敌人“清剿”“扫荡”的势头,使苏中南线之敌收缩兵力,固点守线。

开展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了总结华中地区土地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贯彻中央《中国土地法大纲》,华中工委于1948年2月12日在射阳县耦耕堂召开了著名的华中土地会议。会议以后,各地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领导,严格掌握党的政策,使土改工作更加深入而有序地进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华中解放区终于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千百万贫苦农民从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华中工委活动的时间恰恰处在中国革命斗争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处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黎明时分。华中工委从组建到撤销,前后18个月时间,期间,陈丕显、管文蔚、曹荻秋、姬鹏飞、韦国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江苏和安徽、浙江、上海部分地区军民,正确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坚持原地武装斗争,牵制了国民党40多万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山东、中原战场的正面作战。华中工委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运动,组织了永载史册的淮海、渡江战役的支前、江阴要塞的策反和林遵起义工作,并通过华中党校、华中公学、华中大学等各类学校,为新解放区培养输送了数万名各级各类干部。这里先后走出了3位国家领导人、100多位将军、200多位省部级领导,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军民鱼水深情

华中工委与耦耕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这里的人民群众给予华中工委、华中部队以巨大的支援;华中工委党政军领导也以满腔的热忱爱护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华中工委党、政、军组织进驻耦耕堂的时候,耦耕堂周围20里方圆的群众家家户户都像准备操办喜事一样,将庭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备好门板铺草,各村都设置了马棚,准备了草料,并做好伪装。党组织发动妇女为亲人们洗补衣服、供应茶水,并准备当好向导,随时为他们带路。部队路过时,人们手拿标语彩旗,列队迎送,花担、花船、乐队、秧歌队等在路旁表演,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持续不断,对驻下来的部队,各地除热情安置外,还纷纷召开军民联欢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慰问活动。每当部队的广大指战员征战得胜归来,我老区民众,喜庆交集,罗列酒浆,慰问战士,安抚伤员!

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虽为党的高级干部,但是平易近人,不管是贫农、中农,还是地主、富农,凡是找他反映情况的,他都一视同仁,耐心听取别人意见,有的老贫农找他反映问题,他还亲自让座,泡茶招待,热情有加。

华中工委委员、华中指挥部司令员管文蔚平时经常到贫苦农民家中访贫问苦,村里有个赵姓的贫苦农民,老婆去世早留下了3个未成年孩子,全家生活十分困难,管司令经常送钱、送物去救济老赵。一天,赵家小孩烧饭不慎失了火,烧毁了两间草棚和家当,管司令救火回来后,立即找乡长商量说,老赵家实在太穷,房子又烧了,乡里要想办法帮他将房子盖起来。后来,乡里拆掉耦耕堂公司多余的旧房子,给老赵送去建房材料。管文蔚拿出3担盖房子草钱作为资助,又叫夫人给老赵家送去棉袄、衬衣。老赵激动得流着泪说,这辈子我忘不了共产党的恩情。

华中工委在射阳期间,射阳地方党组织广泛发动拥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指战员的士气,巩固了部队的作战力量。以乡为单位发动全面慰问,号召群众向部队献年糕、年饼、年粮,并根据具体物质条件为部队置办年酒,款待指战员,发动学校、农村剧团组织文娱演出,给部队后方医院发慰问信、分发慰问品、献年礼。1948年12月上旬,华中工委离开射阳时,射阳人民依依不含,含着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

为纪念中共华中工委的历史功绩,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县委、县政府从2006年3月份开始筹建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纪念馆在各级领导和众多老首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于2007年5月12日正式开馆。纪念馆以“在华中工委旗帜下走向胜利”为主题,由序厅、东方欲晓、石破天惊、车轮滚滚、将星璀璨、初心与使命等5个展厅组成,有500多米展线、近千幅历史图片、50多件文物。该馆还建有专门网站,拍成专题片《砥定华中》,编成《从耦耕堂到总统府——中共华中工委史略》和《中共华中工委人物》两本逾60万字的史籍。

纪念馆建成后一直坚持免费开放,常年为党员干部、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和各界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观服务。12年来,先后成功接待全国党政军各界人士200万人次,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盐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专线。

(李凤启 整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