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读书
2019年11月08日

笔耕不辍硕果丰

阅读量:2010

颜玉华

高亚同志的第二本书《大地的怀想》即将付梓之前,特地开车从扬州回射阳,送来一本厚厚的书稿清样,瞩我为其写篇序言。他的第一本书《大地的声音》中有散文有资料,其中虽然也不乏精品,但是《大地的怀想》读后使我眼睛一亮。这哪是一位业余作者的散文集?要不是署了高亚的真名实姓,不以为作者是位专业散文作家才怪呢。

我同高亚同志相识相知,要追溯到1980年,当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较大乡镇必须适当划小,六垛乡是从临海镇八丈河以北、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划建的一个新乡。六垛乡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是射阳的“北大荒”。我从外乡调入六垛担任共青团书记数月后改任党委秘书。家住五垛村的回乡知青高亚来到乡政府拜访我,他知道我是报道员出身,将他写的一些新闻报道稿让我看。站在我面前的这位小青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诚实和充满才气,有缘之人一见如故,且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那次谋面以后,他隔三差五地往我办公室跑,农忙时就夜里来敲我的宿舍门。每次来总要带来好几篇新闻稿,让我帮助修改后发往新闻单位。我为高亚的写作热情所感动,积极向党委推荐他到乡政府来搞通讯报道工作,但是当时已经有了一个专职报道员,一个小乡不能配两个报道员,怎么办呢?事也凑巧,正好县里要求各乡镇明确一个人执笔编写乡志,我便向党委建议,让高亚来做这项工作。当时乡里言明不发工资,由村里先记工分,然后同乡里结算。高亚根本不把报酬当回事,只知道尽心尽职地工作。在编写乡志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还挤出休息时间帮助我起草公文,协助处理办公室的相关事务,深夜写作是常事,那几年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文章,写作能力大有提高。我调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不久,高亚便担任了乡党委秘书。由于他德才兼备,工作勤奋,政绩突出,职务不断提升,由秘书提拔为乡长助理、副乡长、党委副书记、乡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住建局党委书记,直至2019年上半年因年龄关系享受副处级经济待遇正式退休。

尽管高亚的职务多次变化,工作量不断增大,但坚持笔耕不辍,结合工作写作的初衷一直没变。在工作中发现写作题材,在生活中发现和发掘写作内容是高亚的强项。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写一行,他每次从国内出差回来后,工作任务完成了,一批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问世了。他随领导到国外考察,为领导服务的职责尽到了,一篇篇介绍异国风情的美文也随之发表,从本书中可见一斑。

接地气是高亚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以《布谷声声》为例,他用艺术思维将布谷鸟的叫声演绎得鲜活有趣。儿时挨饿,盼望麦子成熟,布谷鸟的叫声是“刮锅、刮锅……”奶奶说,刮锅来了,让我把锅刮干净,新粮要下锅了。六十年代苏北农村粮食短缺的状况就形象地突出来了。当麦子成熟后,布谷鸟的叫声在高亚的笔下又变成了“快割、快割……”和“快播、快播……”写到这里他笔锋一转,联系到了自己的工作:“真正体会到从“刮锅”到“快割、快割”、“快播、快播”是自己担任乡镇领导后,每当“四夏”在即,在乡镇机关就坐不住了,因为作为乡镇领导,只有组织发动群众及时“快割、快割”才能保证农民的一年劳动成果不受损失,季节不等人,收割后还得及时播种,为保证来年好收成打基础。布谷声声,在高亚的笔下出现了一幅幅他带领农民抢收抢种的生动画面。

我佩服高亚的观察能力,他善于将那些别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东西,别具一格地“捣鼓”出一篇篇接地气的好文章来。如《童年的年味》《拐磨》《怀念儿时粽子香》《抹不去的老家味道》……几乎每一篇都散发出浓浓的乡情,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柴根丁”、“肉罗汉”煮咸菜的美味,“烧棒头”和嫩麦“忍忍”的香甜,“糯米粽子蘸洋糖”的享受,让你读得馋涎欲滴。“猪尿泡打人不疼、气得慌”的俗语,看瓜老周“拳击分瓜”的“发明”,柴滩里掏柴刮刮蛋的“解馋法”……将你一下子带进异彩缤纷的童年时代,阅读时让我忍不住大笑了好几次。

文如其人。一个人,一本书有价值,就好像拥有了美好的生命四季。我相信凡农村出身的人,或者在农村工作过的人,读了高亚的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中一定会感觉似春风微拂般暖心,似夏荷倩影般吐韵,似秋果压枝般沉甸,似冬梅暗香般醉人。写到这里,心中顿生诗意,口占七绝一首——

沃土根深写华章,字斟句酌溢芬芳。

笔耕不辍成果丰,高亚才情誉鹤乡。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