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走鹤乡
2019年11月05日

陈德芳:平平淡淡才是真

阅读量:1033

本报通讯员 陈建康 记者 王明月

有这样一群人,在国家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历经磨难,如今到耄耋之年,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但依然艰苦朴素,默默无闻,他们就是建国前老党员。

近日,记者来到海通镇采访了老党员陈德芳,她穿着朴素,精神矍铄,提到当年入党经历,仍能记得清楚。“我是1947年7月2号入的党,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就觉得共产党能带着我们过上好日子。”

天有不测风云,在陈德芳刚结婚没多久,就传来了她二叔牺牲的消息,这个二叔早早地当了兵,虽常年在外,但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听到这个消息,陈德芳的母亲万分悲痛,眼睛都哭瞎了。

“那时候家里气氛很沉重,母亲甚至一度后悔让二叔去当兵。我却认为当兵是很有意义的事,就劝她,二叔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而牺牲,是光荣的,没有国哪有家呢?”陈德芳在生活上有着别人没有的通透,她很快振作起来,“以后只要有我一口吃的,您就一定也有得吃。”

此后,陈德芳开始了一段繁忙的生活。白天在党员中带头争先,晚上回来做点家务活,照顾年迈的母亲。“有一天晚上我记得特别清楚,还是大冬天,我就坐在河边洗衣服,旁边没有遮挡物,水刺骨的寒,我看了看满手的冻疮,嗓子眼突然就开始哽咽,我马上抑制住了,我明白,我不能倒下。”陈德芳回想起这段经历,脸上总带着微笑,人总是对过去更宽容,哪怕再辛苦,都能从苦里榨出一点甜来。

很快就到了土改时期,作为党员,分田地、分房她总是冲在最前面,拿着个笔记本,耐心地记下乡亲们的家庭情况和愿望,再根据这些材料去一步步实施。在分房时,陈德芳分到了两间房、一张床,负责的人问她还要什么,她说还要一个磨子。如今的磨子现在还放在老房子里,它成了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历经岁月变迁,见证了陈德芳一家的发展,从没粮到有粮,从没房到如今敞亮的大套间。在党徽的照耀下,陈德芳一家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对于往事,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吗?”

“老了,记得东西很少了,就记得那时候很辛苦。我们当时党员开会的时候为保密,都是在柴堆、棉花堆里开的,大家席地而坐,一起讨论,虽然苦,却觉得未来一直就在前方。还有我曾经半夜回家挑鱼,那时候白天上工,就晚上有时间,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互助合作,一起开展活动。陈德芳每每想起,脸上总是笑开了花,“觉得很幸福,什么样的坎都能跨过去,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因加入共产党而感到光荣。”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不管在年幼还是已届90高龄的陈德芳心里,答案都是一样的:努力过得更好。在村里上河工、推车、侍弄田地,陈德芳一人能顶好几个人,但是等她退下来,她却坚持“不拿共产党一针一线”。

“说什么功劳什么的,真的没有,我是从苦日子过过来的人,我是老党员了,这么大岁数了,还要什么呢?现在的好日子已经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了。”陈德芳这么想,就是这么做的,她还这样教育子女,要自力更生,党的各项政策定下来要认真贯彻落实。

采访到最后,陈德芳的儿子拿来了她的党徽给我们看。鲜红的党徽闪闪发光,陈德芳小心地把它别在自己衣服上,脸上带着自豪:“虽然90多岁了,每次一想到这些事,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共产党对我们有大恩,我想我这辈子都会铭记于心,我也会带着这份热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