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1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19年11月04日

“痴”爸爸

阅读量:1069

颜旭

我爸爸出生在射阳这片红色土地上。他少年时期就爱看、爱听新四军抗日战争的电影或故事。许多故事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影响了爸爸参军报国,走上艰辛的新闻报道之路。

他听老人们讲,1942年秋,附近阜宁县陈集镇卖饭曹村突然出现了好多戴着眼镜、上衣口袋插着笔、手不离书,穿着新四军军装的人,他们当中有贺绿汀、阿英,还有著名记者范长江等抗日文化名人。这些革命前辈们从事文化抗日救国活动,在爸爸的心中简直就是值得崇拜的明星。并暗下决心,长大了也要当兵,而且要当一名“铁军”记者。

1987年冬,爸爸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他开始痴迷地钻研新闻业务。爸爸善于抓住人物典型报道。在他从事20多年的新闻报道中,他采写的人物典型有很多,有普通士兵,有一般干部,也有高级领导。每当他翻阅剪贴中人物典型报道时,就津津有味地讲给我听,告诉我每条“活鱼”是怎么捕捉到的。每次讲到人物典型,爸爸心情特别激动,眼里闪着泪花,不难看出爸爸对人物典型的情感有多么深。

爸爸的政治敏感性特别强。他亲身经历平息“6.4”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戒严、解放军报组织的揭批“法轮功”斗争组稿。在见证两个历史性重大政治事件中,他在关键时刻都能保持清醒头脑,终始站在党和政府、人民群众这边,用手中的笔撰写出《秀才遇见兵》《一位童真女孩的悲惨遭遇》《大姐,亲人盼你从噩梦中醒来》等作品,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前卫报》发表。其中《秀才遇见兵》这篇通讯,获得全军“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优秀征文奖。

爸爸有个雅号“夜猫”。他经常熬到深更半夜,坐在电脑前写稿子。我睡醒后,发现他还伏案工作,催他休息,他却说:“快了,稿子马上写好了。”时间一常,自然成了习惯,每次爸爸写稿,我都不忍心打扰他。

爸爸有时大脑出现“走神”现象。我和爸爸逛街,他总是心不在焉,我问:“爸爸,一心不能两用呀!出门时心情还很好的,眼下一点兴趣都没有!”

爸爸突然清醒地说:“没想什么呀!前几天捕捉到一条新闻线索,在构思应从哪个角度去写。”我听了哭笑不得。但爸爸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爸爸有一双慧眼。有一次,部队派他到北京购买摄像机。归队途中,他在列车上听到车厢广播员播报道:“谁是医生?请速到第十三节车厢,有位产妇快生产了。”爸爸听了立刻意识到,这是条好新闻。迅速跑到十三节车厢,扛起摄像机录下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又连夜乘上返回北京的列车,把录像带交给了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主播,并在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因此,爸爸还立了三等功。

时隔4年,爸爸从河南省开封军分区政治部调入家乡盐城军分区工作。他从电视上看到中央电视台十频套《讲述》栏目,征集讲述“DV”背后的故事纪实片。爸爸把珍藏当时抓拍到的纪实片,投到中央台视台并被采用,他还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面对全国观众和主持人,讲述他如何抓拍下这则感人的纪实故事片,足足讲述了20分钟。这是他以超强的新闻敏感性、买摄像机没到单位半路拍摄新闻上央视的得意之作,也是爸爸漫长的新闻道路上终身难忘之事。

爸爸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人民利益》被《解放军报》刊登,获得2002年度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他从不挂齿,当有人在他面前提及此大奖时,他总是说:“那是过去的事,这奖对我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作用不算太大,但是对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职称评定大有作用。”

……

2012年11月,爸爸转业安置在盐城市委市级机关某杂志社当上副主编,由过去写稿变成了编稿,这份工作可以说十分适合他。这工作虽然十分辛苦,但他敬业精神没变,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现象,总是看他公文包里装本杂志从不离身,晚上在灯光下伏案修改校对。这就是我深爱新闻事业的“痴”爸爸!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