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专版
2019年10月08日

汗水作墨记变迁

阅读量:931

郭开国

岁月匆忙间,不觉半辈过。

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曾有过数次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但我从没刻意去追求,始终把爱好新闻写作、记录时代发展,作为毕生事业来经营。35年不间断,年发表稿件、照片300篇15万字左右。或许有人会问,是什么让我不为所动、如此坚持?答案其实很简单,是初心更是使命。

出生于上世纪60代初、生活在偏僻乡村普通农家的我,也曾切身经历过糠草当粮、芦花作被的贫困艰苦生活。同时,也体验和见证了在党的英明领导和国家富民政策激励下,农村、农业、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种粮人有饭吃、植棉人有衣穿,之前一代代所住泥垡垒、茅草盖“丁头舍”的农家,纷纷住进宽敞明亮的砖墙瓦盖房。

“新闻不就是记录时代变化的嘛!”初中时就喜爱上新闻写作,毕业回家后参加劳动的我利用农闲雨日、劳动之余,将身边发现的新人、新事写成稿子发出去。不想,还真就接连在县广播站、《盐阜大众报》,甚至《新华日报》上发表。1984年,镇党委、政府决定让我到镇搞专职报道。对此,我感动不已,暗下决心要不负厚望、努力写稿。

了解基层的同志谁都知道,在文秘力量不足的乡镇,新闻报道员可是个“万金油”,哪里需要到哪里,最重要的是撰写材料。说来,这撰写材料的确是一份既辛苦又“拿”人的工作。不论你熟不熟悉情况,还是星期假日,亦或是深更半夜,只要是上级要求、领导安排,你都得不讲条件、按时保质地积极去完成。为此,无形中逼着你及时迅速去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再忙,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主业是新闻报道。”我有心将材料调研与新闻采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亮点素材,忙里偷闲,择材成稿,从而既能完成领导交办的材料撰写任务,又能及时发送自己采写的新闻稿子。

在家乡工作20年,虽职务、职责曾有过变动,但我参与新坍发展、书写家乡进步的初心使命始终没变,几乎成了新坍镇对外形象展示的代言人。20年间,我目睹了新坍镇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全镇经济总量从年不足0.5亿元到5亿元,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到万余元,集镇从一条“半边街”到“三横三纵”街近3平方公里规模等方面的跨越。同时,在我参与宣传推介下,先后涌现出“夕阳亦绚丽”的巴一恺、“点燃偏僻乡村文化之火”的张宏、“百万雄鸡下江南”的吕正南、“苦难磨不灭敬老心”的郭德秀等在省内外引起反响的先进人物典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2005年,因工作关系我进了县城。虽说所在水利局是个政府职能部门,但是涉及与接触的范围远比乡镇大许多,因而我看到听到的事情也更比乡镇有影响力,这对于喜欢新闻写作的我来说,无疑充满巨大诱惑。没有组织安排,没有领导要求,我在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抓住星期假日及一切可用时间,既从全县面上角度搜集材料、广为采访,又深入基层闸站、镇村及典型人物家中采访,充分运用新闻、文学、摄影等不同表现形式,立体推介宣传全县经济社会特别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我还挤出时间先后编辑出版了《无名花开》《沧海一栗》《印象新坍》等文集,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

累并快乐着。进入水利系统15年,我见证了全县先后投入近50亿元,疏浚河道、更新闸站、加固海堤,实施了区域供水一体化和跨区域引水工程,让百万城乡人民吃上甘甜安全的“长江水”;住进县城生活15年,我见证了城区从之前不到10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近30平方公里范围,且城市管理、设施配套同步提升,人们就如同住在大城市。

坚持新闻写作这15年,我目睹了各行各业不断涌出的先进典型。其中,有幸参与过视五保老人为亲人的“中国好人”周守伟、把诚信看着比生命还重要的“中国好人”潘德江、保护珍贵特种海之水牛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顾明法、爱岗敬业出佳绩的“江苏最美水利人”薛钊、退休老人义务护河18年的“全省十佳河湖卫士”李泉,以及“江苏好人”李进勇、陈和风、陈晓平等典型的材料撰写和宣传报道,是他们的精神给了我不竭的写作动力。

时代进步是个永恒的话题,我将继续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时代而歌,为历史记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