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10月08日

成就“诗意远方”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乡村提优篇

阅读量:2275

本报记者 葛静漪 张慎传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旧貌换新颜。

70年的时光变迁中,我县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阴暗潮湿的茅草房、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到新颖别致的小楼、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新画卷在鹤乡大地徐徐铺展。

住得好 百姓赞

安居方能乐业。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农民住房条件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县地处苏北沿海,是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大、人口多。建国之初,农民一穷二白,填饱肚子才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建国初期,农村住房大多是就地取材的茅草房,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住房多是“人字头瓦屋面,猪圈厕所盖在前”的砖瓦房,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普遍不高。

时下,走进洋马镇贺东村,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白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笔直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让人感到格外舒畅。曾经的贺东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这些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这里逐渐变成了既有古朴风貌,又具有现代气息的特色田园村庄。

“以前出门是烂泥地,家家户户住的是砖瓦房,和现在的条件直接就没法比。你看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又结实又敞亮,楼上楼下两层共100多平米,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内部设计也非常合理,水电气用起来十分方便,过这样的日子我们做梦都要笑醒了。”聊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时,贺东村村民施文秀感慨万千。在射阳,像洋马镇贺东村这样经历“大变身”的乡村还有很多……

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开怀的百姓笑容,都得益于我县持续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确立“生态、宜居”定位,不断对村庄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整体谋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坚持不懈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在全面掌握农民群众的住房情况、真实意愿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康居工程,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实现“安居、康居、乐居”。在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中,我县坚持分类施策,“对症下药”,针对无力自建的低保户、重残户等困难群众实行财政全额托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得到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住上了楼上楼下的新居,享受着惬意的美好生活。

道路畅 群众悦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路难走”是很多人之前脑海里对农村的第一印象。土路又窄又不平,行走在路上,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以前一下雨,家门口的烂泥路根本就踩不下脚,好几天家里人出不去、外面人进不来。”在新坍镇安家洼村,今年72岁的村民周汉光说,他家以前住在小河边,只有一条狭窄的小土路连通外面。

2001年以前,全县农村公路尤其是乡通村公路,大部分还是原始的泥巴路和低等级的砂石路路面,有的偏远村庄甚至只有羊肠小道,农民出行难,生产生活和交通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告别泥巴路,走上水泥路”“出门有路,抬脚上车”一直是农民的期盼。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修通农村公路作为给群众打开脱贫致富大门的“金钥匙”,把农村路网与干线路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克难攻坚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如今家乡的道路真的是四通八达,不但行车方便得很,而且出门抬脚就能登上公交车……”今年中秋前夕,回家乡四明镇过节的张老板高兴地说。发生如此变化,与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密不可分。三年来,我县累计完成道路提档升级854公里、桥梁417座,累计完成投入17.53亿元。

当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正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标准要求,加快落实县十五届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县道网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要求,结合产业布局和旅游景区特点,重点打造“115”示范环线。“‘1’,即全县1个大环线,依托228国道、226省道和县道新长线、海堤线、射千线以及幸福大道,将鹤乡菊海、海王禅寺、贝拉玫瑰园、日月岛生态公园、千鹤湖公园等旅游休闲景点,凤凰农业园、航空产业园、陈洋草编等特色产业园,裕民村、万隆村、新庄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串联’。‘15’即15个镇区示范环线,围绕各镇区产业特色和美丽乡村规划,划定15个镇区小环线。”县交通部门负责人介绍“四好农村路”创建规划时说。

产业跟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活,产业推动农民富。驱车行驶在乡村田野,一条条公路像玉带飘舞在鹤乡大地,一条条柏油路和水泥路拉近了城乡距离,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农业优 农民富

每年初夏,位于四明镇维新村的广林家庭农场“稻虾共作”养殖基地就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远远就能听见村民们爽朗的笑声,前来收购龙虾的商户排起长龙般的队伍,村民们的口袋也随之鼓了起来。

生态高效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瞅准了稻虾共养带来的高效益,四明镇经考察研究后,决定把稻虾共生作为该镇特色产业,主动帮助村民流转土地,并通过招商引资引来外地客商投资兴建了2000亩的稻虾养殖基地。

村民不仅拥有固定的土地流转租赁收益,还可以到养殖基地工作再赚一份工资收入,整个种植基地可提供400人的就业岗位,人年均收入3万余元,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围绕富民增收主题,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依托地方优质稻米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稻虾共生种养新模式,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实现农田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出产的大米是地道的有机无公害米,是顾客眼里的“香饽饽”。“稻鳅生米”“蟹池稻”“鸭管家”“玉稻福”“虾田米”……一个个品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推动绿色生态防控模式,持续推广稻虾复合种养,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认证”覆盖整个稻作区域。大力推进品牌绿色农业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等高附加值、高颜值农业产业提速增效。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大米标准,并获得ISO质量认证,在农残、化肥用量上远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指标,全面加强稻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先后规划建设20个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基地,有效推动育种、育秧、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研发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作为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射阳大米”,先后荣获江苏品牌紫金奖等40多块奖牌,连续十三年获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十大畅销品牌”,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十佳粮食地理标志品牌等奖牌20多块,品牌价值达49.76亿元,畅销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并与阿里旗下“盒马鲜生”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如今,我县持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探索农田综合种养模式,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户在高效生态种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真切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

70年,白驹过隙。70年,沧海桑田。如今农村的代名词不再是“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美丽、宜居。70年来,一个个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在射阳鱼贯而出,大美鹤乡已然走进人们的视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