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健康·卫健
2019年08月15日

夏秋交替,要防暑更要防寒

阅读量:920

本报记者 李文华

夏季三伏,热浪袭人、酷暑难耐;立秋之后,气候不稳、温差较大。夏秋交替之际,到医院寻医问诊的患者也多了起来。记者走访几家医院发现,感冒和肠胃炎患者明显增多,其中除了老人和婴幼儿,青年人也不在少数。对此,县医院王医师提醒,三伏天和初秋时节养生保健和防暑很重要,但防寒更为重要。

寒邪入侵体内易落下病根

进入三伏天,“桑拿天”频繁出现,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王医师告诉记者,三伏天与初秋的“秋老虎”本身很炎热,外加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免疫力下降的情况,这时候暑邪容易入侵我们的身体,从而引起疾病,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人们一心防暑,有时却忽视了寒邪的入侵,三伏天开始时,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到达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容易导致阳气受损,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例如吹空调、吃冷饮等过度贪凉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因此,三伏天防暑更要防寒。“三伏天和初秋时节,寒邪由表入里,如果不注意防范,后果很严重。”王医师说,三伏天和初秋时节防寒首先要避免冷风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其次要护好咽喉和后心这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保健养生尤为重要

王医师提醒说:“三伏时节特殊,做好保健养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王医师介绍,三伏天和初秋时节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多食用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此外,三伏天和初秋时节运动也有一定讲究。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也因人而异。由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锻炼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天和初秋时节运动要避开高温时段,可选择游泳、太极拳等方式进行锻炼。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其中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最为常见。根据中医理论,选用一定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因此,于夏季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疗法,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适用于哪些疾病?王医师介绍,此法主要适用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体虚容易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妇产科疾病包括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痹症”包括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