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党建
2019年08月15日

周锦文:赤诚为民守初心

阅读量:1221

编者按:为营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氛围,即日起至11月份,县委组织部、县新闻信息中心在本报开辟“你从未走远”专栏,推出建国前老党员系列采访报道,在还原他们本色的同时,启示全县党员干部回望来时的路,回想为什么出发。今天就让我们去接近这群光荣而特殊的群体,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红色力量”。

本报记者 成杰

“您觉得党员跟普通群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么多年做党员,觉得我作为一个党员没有拿群众一分钱,没有不秉公处理一件事。”8月8日上午,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和记者一行在合德镇其林村采访了建国前老党员周锦文。他的背佝偻着,显得身材矮小,脸上皱纹密布,但是行走自如、语言表达思路清晰。

周锦文,合德镇其林村人,1931年出生,1949年应征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参与渡江战役,荣获三等功三次,多次获得勋章。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老党员的“信念”。

部队里的“小鬼”

“您现在身体怎么样啊?”“身体还好。就是去年生了病,住了几天院。现在能吃能行,还好。”该镇其林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周锦文因病消瘦了不少,身体不如从前好,但精神矍铄。

“1949年征兵入伍,就从这里赶往无锡,随后就参加了渡江战役。那个时候,都是白天睡觉,晚上行军。十几天从这里跑到泰州。渡江时,没有索桥,我们就直接往江里跳。等我们到了南京城时,城里几乎已解放了,没有多少敌军部队……”老人回忆自己的参军经历时娓娓道来。当时年仅18岁的他还不懂得什么军事,只是跟着部队走。部队前往哪里,他就到哪里。

因为他擅长跑步,个子又小,做事仔细,部队的指导员便让他做了通讯员。“我又没怎么念过书,单位名称、地名、姓名都只能挨个背上。背错了,就走错地方了,不能完成交办的任务。当时在无锡,很多通讯员还不懂南方话;但是我听得懂,很顺利地就完成送信任务。”周锦文自豪地说。

他努力克服不识字的困难,自己琢磨着用各种方式很快背熟了通讯名称、地址。在他担任通讯员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过错误。因此,他荣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三等功。

“小鬼”逐渐成长,后来又做了所在部队的工务班班长,还做过南京老虎桥监狱的提审员。

生产队里的“黑脸”

“那一年,南京军区364个人退伍。退伍的时候指导员叮嘱我们,他自己当了33年兵都不会‘骄傲’,让我们这些新兵回乡后不要自以为是。所以,我回乡后也不把自己当老兵。”周锦文回忆着,认真地告诉记者。

1957年,周锦文离开部队,回到家乡。起初,他也不知道回乡能做些什么,一段时间,整天都无所事事。谁料想,生产大队开了个会议,研究让他去当生产队长。“让我当队长,我也不会当,有些群众比较‘霸道’。”周锦文说起自己当生产队长的时候,心里没有底。

班子成员有13人,他要在这些人中树立威信;群众那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得处理协调好关系。从部队退伍的他,只凭着部队生活教给他的正直、认真、负责,在生产队当了20年队长。

“我在生产队里不贪一分钱、不贪一粒粮、不对不起一个人,就能一直做下去。”谈及自己在生产队的工作,周锦文道出自己的经验,“在生产队里,一般的事情我都能处理,很少向大队请示。只有你自己有道理,别人才能信服你。”

“党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周锦文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生涯——别人说他“霸占”队长职务20年,可是队里任何一个项目,他从来没拿过一分钱;别人请他办事,不合规矩的事情,他从来不办。

就这样,他理所当然成了生产队里公正无私的“黑脸”。他觉得自己只有这么做,才是退伍军人应有的样子。

家中的“慈父”

虽然在外人眼中,周锦文是个固执、“冷漠”的人,但是他在家中确是一个很好的父亲。他对子女从没有打骂过,而是用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来影响子女。

“我18岁时,部队指导员钱德坤介绍我入党。我入党的时候也没什么想法。这么多年,我是这样想的。一些人到队里找书记(帮忙),找我是不行的。我当队长稍微‘歪一点’,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了的。”周锦文的工作态度在子女的心目中留下了深远影响。五个子女在从事工作、与人交往上,都能兢兢业业、待人以诚。

现如今,他对子女的发展也很知足。去年生病期间,他的子女尽心尽力照料老人,让老人身体渐渐康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