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9年06月14日

特庸镇:蚕桑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阅读量:2829

本报记者 范媛媛

烈日当空,挡不住丰收的喜悦。连日来,特庸镇各个茧站人头攒动,满载蚕茧的大小车辆排起了长龙,工作人员忙着验货、定价、称茧、开票、装车,一筐筐雪白的蚕茧被运送到大型自动烘茧设备旁进行烘干。据了解,从6月8日起,我县各茧站陆续开秤收购春茧,今年的春茧产量品质再创新高,收购的价格也让广大蚕农喜上眉梢。

6月10日上午八点多,特庸镇王村茧站前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负责人付兆明一边察看蚕茧情况,一边说:“今年整个行情还不错,蚕茧质量也很好。今年我们最高化蛹茧收到每公斤42元,不化蛹的茧在38元至39元之间。目前我们已经收购了1500担左右,估计还要收到1000担。”最近,他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1点多钟。而有些蚕农为了将蚕茧尽早出售,凌晨五六点钟就将蚕茧运到茧站外排队等候。

家住特庸镇北洋村的袁聚生养蚕近40年,今年他家养了16张春蚕种,按照春茧每公斤42元的价格计算,单春茧这一项收入就有3万多元。袁聚生对记者说:“今年目前情况还可以,蚕茧质量也挺好的,我想等化蛹以后卖高价钱,一般能卖到40块钱1公斤。”

据了解,由于今年春季雨水较少,气温也比较温和,非常有利于春蚕生长。特庸镇农技中心技术员顾全中介绍道:“总的来说,今年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比往年都有所提高,预计春茧的产量在5万担左右,产值1亿元左右。”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关键。有着50多年栽桑养蚕历史的特庸镇,逐渐走出一条拥有自身特色的兴民富民之路。现在特庸镇4万亩桑园中,成林桑园有3.8万亩,用于培育桑苗的苗圃地2000亩,亩平产值达6800余元。全镇从事养蚕的农户达9480余户,每年蚕苗发种12.5万张,2018年蚕桑收入达2.6亿元。

为做大做强桑蚕产业,县农业部门委派蚕桑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工作,聘请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专家为科技“外援”,坚持“土洋结合”,从技术辅导到市场销售、品牌创建,全方位、立体化地提供专业化服务,使特庸镇的桑蚕良种率达100%。随着蚕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使蚕桑生产向省工、省力、省时的方向发展,该镇积极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

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的不只是农技专家,还有农民身边的桑蚕合作社。为保证桑农收益,该镇先后成立亥森蚕种苗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从事蚕桑新品种培育推广、桑蚕养殖销售的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营销运行模式,将蚕农的利益同合作社的利益“捆绑”起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民种桑养蚕的风险。

6月12日,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石德素,正带着20多名工人在桑苗基地除草。“我们合作社通过为合作社成员及周边桑农提供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科技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嫁接好的桑苗除了本镇‘消化’外,还销往四川、新疆、陕西等众多省市,并出口越南、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朝鲜等国家。”石德素如数家珍。

蚕茧能赚钱,桑苗有销路,从农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种桑养蚕能手还能通过技术培训获得一定收入。“我们镇每年大约有300多名桑农到山西、山东等地为当地农户提供育苗、嫁接等技术指导,技能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呈现出逐年增多的好势头。有些人甚至走出了国门,将我们的技术推广到国外。”该镇农技中心负责人李志文自豪地说。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特庸镇全力挖掘“桑文化”,建设集“栽桑养蚕、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桑乐小镇”。该镇围绕蚕桑特色产业抓项目,一产围绕桑苗嫁接中心、智能化蚕房、果桑园、茶桑园、桑基鱼塘等项目;二产围绕桑叶茶厂、蚕桑食品加工等项目,开发推出桑葚酒、桑菊茶、蚕桑宴和蚕丝被、丝巾等特色产品;三产围绕蚕桑展示馆、红色文化、民宿、乡村大食堂以及围绕一产二产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不断拉长做强桑蚕产业链,带动农民走上增收致富快车道。

良好的发展基础、明确的目标定位、积极的探索姿态铸就了特庸桑蚕产业光明的未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