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读书
2019年06月12日

建设好农民的“精神家园”

阅读量:827

易木

将农家书屋建在农民身边,农民利用下雨天气和农闲时间,到农家书屋查找资料、看书、学习,充实了农民们的闲暇时间,丰富了农民们的文化生活,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农民们的生活观念。目前,农家书屋正在成为我县农民们工作、学习、劳作之余的“充电站”和精神家园。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全县不少村居的农家书屋面临着配书不当、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因而,要想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笔者认为要在管理员的配备、图书的选择和各类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下足功夫。

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选准了管理员,就办好了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配备要合适。聘任专职农家书屋管理员或综合文化管理员,每月给予一定经济补贴,请政府图书馆业务人员培训管理员,适应农事的变化和农民的需求,及时调整开放时间等,使服务更周到,让农民群众阅读更方便。

农家书屋要有“农味儿”,图书的选择要“合胃”“适销对路”。建立数字化移动图书馆,让村民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反复阅读和观看海量的电子图书、报刊、有声读物、网络课程视频等电子资源。

图书以实用为主,农业的、科技的、法律的、文学的、历史的、少儿的、保健的等等都要有。书籍更新,农民“点餐”,农民想看什么书,可以在农家书屋留言簿上留言,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安排落实。

图书不阅读不使用就形同虚设,因而活动开展要经常。在农家书屋开展讲故事、写春联、放电影、国学诵读等活动。寒暑假,在农家书屋办学习班,邀请返乡大学生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教他们做游戏。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每天读一小时书”的活动,助力农村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