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5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乡土
2019年05月11日

奶奶的豆瓣酱

阅读量:2142

陈苏民

现代人的经济富裕充足,商品选择余地广,对于手工制作餐桌佐料这事,会因生疏其技而觉麻烦。不过手工制作餐桌佐料的一些方式方法,在80年代时的苏北地区广为流传。豆瓣酱制作便是典中之典。

商场里有豆瓣酱销售,其种类繁多,口味千差万别,但总是缺少一种味儿。我童年记忆里,奶奶是比较爱弄小吃的,水饼、水糕、麻团都会做,而制作豆瓣酱更是她拿手绝活。奶奶制作的豆瓣酱酸味醇厚,酱香缠绵,吃粥一时舀上一勺,细嚼其味,便有舌尖和上颚的融合感,食欲猛增,欲罢不能。

在老家,农历8、9月份,人们便把成熟的黄豆收割完毕。在黄豆收割后的几个星期内,奶奶便挑选一些颗粒饱满的黄豆十几斤,用中号的柳筐在河水里去杂淘净后,便放进一个盛满井水的瓦坛里浸泡;瓦坛口用薄膜封好,浸泡一天一夜后,用漏勺取出,放进大盆,再用水清洗一遍;然后再次取出,放进大锅里,加进可以掩盖住黄豆的水,盖上锅盖,等上五分钟,在锅膛架上木柴急火猛烧。

火候是整个豆瓣酱成型的关键一步,整个加热过程,不可以有低温火的出现,否则就会出现黄豆烂硬不均的现象,制作出的豆瓣酱原料发酵就快慢不均,自然影响口感。

当时农村的锅灶上都架着双锅或三锅,由大到小从内往外排,分别被称为“里锅”“中锅”和“小锅”。奶奶家的里锅直径一尺六,能装十几斤的黄豆,配上木柴在炉灶内猛烈加热,7小时左右取出黄豆冷却。

奶奶制作豆酱时,把烧透的黄豆捣烂,搁置在敞口容器中,让其在透光处自然发酵;然后,把冷却的黄豆放进一个半透气的口袋里,用盐拌匀,扎紧口袋;最后,把口袋放进一个小口瓦瓮里,封上塑料纱,放避光处,瓦瓮四周还护上稻草。

一个星期左右,打开瓦瓮,酸酸的味道带着独特香气,每次都吸引我用勺子先尝几口,那种酸醇感对味蕾刺激留下的印记,至今还让我满口生津。

奶奶在豆瓣酱制作好后,都要给邻居分发一点。豆瓣酱的醇厚酸味,就像当年农民对待人生的态度一般——略带酸楚的生活,需要的就是粗狂的心态和醇厚的品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