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4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19年04月15日

这记忆已融入血液

阅读量:1314

郭开国

清明节乡下祭扫归来,难得空闲,走进书房,在书堆中翻寻,一册老式32开本、装帧略显灰旧、封面印着“黄海潮”字样的书滑出,不觉眼前一亮。脑海中展现出24年前那一幕幕往事。

这本名为“黄海潮”的书,既非文学名著、也非名人所作,何以让我如此爱不释手?因为她是一本反映家乡新坍镇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不怕流血牺牲、奋勇顽强杀敌的珍贵史料。

《黄海潮》凝聚400多名镇村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教师们的不懈付出,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全书20万字,收入299件平民不平凡的人物史料,所蕴藏着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我为自己能有幸全程参与《黄海潮》这本书的史料抢救、收集整理、编撰服务而自豪。

那是1995年2月,省市委宣传部、关工委号召各地注重挖掘人民群众英雄史迹,写史立标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新坍镇成立征编委员会,我是成员之一。各村(居)也相应成立征集小组,明确2-3名征编员,专门负责收集、挖掘、整理相关史料。采写中,大家通过与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复军人、老老百姓“五老”反复座谈寻找线索,再深入访问、认真核实、形成文稿。期间,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为然,不仅多次过问史料收集、整理情况,而且还不顾高龄专程到新坍调研指导这项工作,并欣然提笔书写下《黄海潮》这一书名。曾任射阳县委书记、盐城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陆逵,多次在新坍召开写史立标工作推进会,并为《黄海潮》全书定稿专赴南京。新坍镇写史立标工作还得到新坍籍在外及曾在新坍工作过的百余老同志热情支持,他们纷纷寄来有关史料、回忆录、题词、信件,极大地丰富《黄海潮》书稿内容。

也正是参与《黄海潮》一书的采编,让我这土生土长且工作在家乡多年的新坍人,更加了解到家乡那段值得骄傲的历史。新坍,作为盐阜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早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前,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就已传播到这里。1939年,周公辅、周魁等人在家乡创办“青年读书研究社”,以学文化为名团结进步青年参加救亡活动,紧接着卢公祠小学又在全县第一个建立教育党组织。抗战期间,新坍境内军民联手与日寇、伪军作战120多次,击毙打伤日伪军142人,缴获各类枪械220多支、子弹15000多发。解放战斗中,新坍人民踊跃参战,积极生产,大力支前,除奸反特,巩固革命成果和红色政权。在那烽火连天、弹痕遍地、血与火的岁月里,就有近150名优秀新坍儿女为国捐躯。

事过多年,我清晰地记得,1995年底当这本备受各界关注、数百人参与其中、历时8个月艰辛付出,终于印刷成书的《黄海潮》运回镇里时,新坍集镇上好似过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首发式那天,书中所涉及的许多主人公不顾年老体弱亲临现场,那股自豪令人羡慕。记得刚开始我对使用“抢救性挖掘”这词曾感不解,现在事实证明,当年为这本书形成作出贡献的书中主人翁及负责采编的老同志已先后辞世了一大批,顿觉辛亏“抢救”及时。

为凡人立传,给英雄留名。新坍镇收集、整理这本散落在民间、留藏在人们心里的珍贵史料,其轰轰烈烈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参与人员特别是关工委的老同志,他们不计得失,克服困难,全力做好采访、核实、撰写、编辑工作,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出书需要资金,镇内社会各界及新坍籍在外或在新坍工作过的老同志,纷纷解囊捐献,使《黄海潮》一书得以顺利出版。

筑梦高质量全面小康,需要文化的引领与激励。当年新坍镇《黄海潮》这部史料的出版,不仅仅是融入我血液中的记忆,更是鹤乡射阳、盐阜大地红色文化里精彩夺目的一个片段。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