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4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19年04月15日

擘画美丽乡村新画卷

———县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剪影

阅读量:1115

本报记者 杨向东

走进大地葱茏、繁花似锦的鹤乡大地,金黄的油菜花迎风绽放,道路平坦整洁,河水清澈荡漾……昔日尘土飞扬、贫穷落后的乡村,如今变成看得见蓝天绿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一幅“宜居、宜业、宜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鹤乡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努力建设望得见蓝天、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宜居:让“面子”“里子”都干净

去年,新坍镇新安村唐大叔家里安装了无水马桶,房屋里再也没了异味,居住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没想到我们农村也用上现代化厕所。”唐大叔高兴地说。

“小厕所,大民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无水马桶能自动抽走臭气,还能把排泄物无害化处理成庄稼用的肥料,这给村民们解决了大问题。”该镇相关负责人说,“我镇通过实施改村民旱厕、改污水收集、改破旧房屋、改乡村陋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四改一提’工程,让农村人居环境‘面子’‘里子’都变干净了。”

据介绍,去年,该镇大力推进“改厕革命”,实现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去年上半年,该镇顺利完成县下达的改厕1606户任务。

该镇投资新建了垃圾压缩站,配备了3000多个垃圾分类处理收集箱,设置了218个村级垃圾收集点,成立了100多人的保洁队伍,购置垃圾清运车3辆。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的模式,对全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为每一户村民配备垃圾桶,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曾经“脏乱差”的村庄变得“水清、路平、村美”。

宜业: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

近年来,四明镇把农民增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核心内容,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食用菌、畜禽、特种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该镇通过“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推动农民、村集体、企业三方联利联心,实现所有贫困户“产业就业、兜底保障”全覆盖。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如今不用出远门也能有收入。”该镇建华村村民小钟说。前几年,小钟因一次意外而受伤,失去收入来源,他家一度成为贫困户。养好伤后,小钟和妻子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年收入共6万余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该镇开明村的小黄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前年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他去外地学习了龙虾养殖技术后,回乡承包了20亩地,试行稻虾种养模式,当年就获得收入8万多元。尝到甜头后,小黄扩大了种植规模,去年仅龙虾养殖收入就达15万元。

宜乐:让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我们镇村村都有广场舞队,经常有文化活动,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投入。”合德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该镇先后投入资金上千万元,在全镇各村居(社区)建成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村建起了文化墙,开办了农家书屋,组建了广场舞队。在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内都建立道德讲堂,村民议事会、科技培训会、村民休闲交流、文化活动等都在道德讲堂内进行,使道德讲堂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科技培训窗口、致富信息传播中心、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以前我们每到夜晚,凑在一起不是说东家长道西家短,就是打麻将玩扑克。如今不同了,自从有了活动场所,我们忙完活就唱唱歌、跳跳舞,生活可滋润了。”该镇罾塘村村民左大娘高兴地说。

该镇积极搭建平台,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经常性地开展文化进村组等活动。每年在“五一”“七一”、国庆、元旦、春节期间,邀请或联合县文化部门举办文艺演出,组织各村居(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演节目。通过开展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观看文艺演出,品尝文化大餐,真切感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变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