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社会
2018年09月22日

李植冬:德寿延年的百岁医师

阅读量:1463

本报通讯员 徐向林

105岁的高龄老人李植冬被人们誉为“百岁医师”的老人,不仅他一辈子献身医疗事业,他的儿女子孙辈中也有9人从医,这是老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也是家风传承中最为鲜明的暖色调……

激情岁月:把青春献给最需要的地方

“我在外公身边长大,从小就体验到外公舍小家顾大家的工作拼命精神。”李植冬老人的外孙周文说起外公的工作履历如数家珍。

原来,出生在射阳的李植冬,早在1930年他15岁时,就被家人送进上海圣路加医院学医,六年后学成毕业,他毅然放弃在上海行医的机会,投身革命洪流,回到苏北盐城行医。1947年,李植冬参与了射阳县人民医院的筹备创立。

1942年,陈克天担任射阳县工委书记期间,李植冬除为群众治病外,大多时间听从陈克天的指挥,救治与日伪军作战而负伤的新四军伤病员。当时条件艰苦,缺少医疗器械,甚至连手术刀都是土制的。有一天,李植冬得知当地有一个反动地主,家中有全套德国进口的手术设备,但不与新四军合作。为得到这套设备,李植冬带领几名战士,与反动地主斗智斗勇,最终从地主手中拿得这套设备。就是这套器械,在战争年代救治了成百上千的伤病员,为革命立下了不朽战功。

真情时光:把大爱送给最需要的人

“李老还在医院工作时,家乡的人进城治病,他家就是接待站,不少病人的亲属就住在他家。”对于家乡的贫困户,李植冬经常拿出钱替他们盖房、垫付医疗费用。“老人善良,走到哪儿都不忘记家乡。”这是家乡父老对他的评价。

2013年,老人迎来百岁寿辰,收到一份特殊的“大礼”:一个当年他救治的产妇送来一副“自古医生多长寿,爱心换得百年春”对联。原来,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该产妇在医院生下双胞胎,产后大出血,生命垂危。李植冬一面组织输血,一面将每月供应给他的一斤红糖做成糖水,为产妇增加营养,救下了母子三人,他们念念不忘李植冬的救命之恩,特地赶在他百岁寿辰之日送上对联,表达感激之情。

老人特别重视教育,省吃俭用供儿女们读书。老人还拿出部分工资,设立家庭“教育奖”,孩子升学、获奖,人生进阶的每一步都能得到老人的奖励。在老人的激励下,李家精英辈出,大儿子李必上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有三个女婿分别在高等教育、文学创作、机械工程领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老人一生行医,儿女子孙辈中也多有从医者,自李植冬往下共有9人从医。当晚辈医师来看望老人时,老人常常给他们出“考题”,老人问得很细,回答者要是答得不好或不认真,老人就会给他上一堂“课”。

长寿心经:生活中要“吃好饭、存好心、做好人”

李植冬老人今年105岁,是全市最高寿的离休干部。聊起养生经,老人坦言就三句话:“吃好饭、存好心、做好人。”

“吃好饭”,他主张蔬菜、水果、肉奶蛋鱼、豆制品都要吃,米面等主食不可少,以保证营养丰富、足量、均衡。他建议老年人不要相信灵丹妙药、长生不老秘方,不吃保健品,他常对人说:“各种维生素食物里都有,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就行了。”

“存好心”,就是保存好一颗平常心。老人一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文革”期间曾下放到农村做普通医生,他依然乐呵呵地骑着自行车四处为群众治病。离休后,面对求医问药者,他也能尽其所能地诊病开方,直到88岁才在家人的劝说下“收工”,但还做着一些知心朋友的健康顾问。

“做好人”,老人一生治病救人,行善积德。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不仅生活节制、规律,还嗜学如命,百岁后,依然用两个放大镜叠加起来看报看医书,并制作出半人高的剪贴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