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钩沉
2018年09月20日

射阳地名文化

阅读量:14684

每一个地名,那怕是某天某日某人随意起个什么地名,只要能留下来、传开来,就必定有或长、或短,或荤、或素,或厚重、或浅薄的故事,这些故事汇集起来,个中就蕴涵着“地名文化”。通过地名及其故事,可以让人读得懂历史,看得到地理,悟得出文义,留得住乡愁,这就是地名文化。

射阳由于成陆迟,建县晚,地名文化总体属于“草根文化”,平实、平直,但如同白话古诗,说起来是白话,咀嚼起来余味悠长。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品评。

因水获名,追根溯源河海间

双洋闸风光 吉东育 摄

射阳成陆,全靠“水功”。是大江、大河、大海这三大伟力成就了这片新生的大地。黄河夺淮,泥沙东来;淮河为害,水漫土增;黄海潮涨,射阳地长。水患水利,咫尺之间。早期的射阳地名,大都诞生于水。如:

河、港、洋、湖、荡,

潭、洼、汪、湾、塘,

沟、渠、渡、口、岔,

川、尖、冲、淤、浜,

涵、洞、邗、涧、川……

20多种240多个地名(不含非标准地名和废弃老地名)直接“涉水”。

因土获名,寻踪觅迹新陆地

“新坍”的地名正契合了射阳县的历史发展,由坍变村,发展成镇。

射阳是一片不断向着黄海生长的新陆地。我们脚下原本是茫茫大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后,海水东退,淤沙渐增,海岸东移。因此,射阳属典型的淤长型海岸。俗说:“一潮淀三分”,潮水天天涨落,土地便增长不停。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宋代,范公堤本为海岸。”又说:大海,盐城东一里。而明弘治七年(1494)时,盐城距海已达15公里。到明末,盐城距海已达25公里。清中期,盐城距海已达50公里以上。清咸丰五年(1885)黄河北徙时,盐城距海已达75公里。如今的射阳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605.7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26.3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79.37平方公里,列江苏省第四位;海岸线总长103公里,每年还向大海淤长5000亩左右。因为土地不断生长,所以地名注定年轻。因为土地不断生长,所以地名注定“土生土长”。

墩、圩、坝、坎、场、

滩、坍、塌、塔、荒、

堆、堤、份、顷、地、

站、栈、园、舍、坊、

坛、基、合、店、记、

圏、围、点、丘、庄

……

30多种160多个的地名(不含非标准地名和废弃老地名)因“土”而生。这些因“土”而生的地名,记录着射阳人同新陆地互相适应、和谐共进的足迹。起始时,筑“墩”、打“圩”、叠“坝”、垒“堤”、堆“堆”……然后,有屋“基”、有房“舍”、有“村庄”、有“点”、有“坊”、有“店”、有“栈”,你看,这是不是一部“新陆地垦殖志、发展史”?地名文化的意涵在此凸现出来。

因渔获名,由内而外向远洋

黄沙港由渔村而成,已成长为国家一级渔港。吉东育 摄

射阳,人称百河之邑,沿海新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傍河靠海、渔业资源丰富的射阳,先民最初以取鱼为生,留下“簖”、“罾”、“网”、“罩”等工具名称,又以“鲈、鲤、鳗、鲻”等鱼类名称,命名了一批地名。随着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又出现了“渔轮”、“冷库”等地名,再后来,淡水养殖发展了,地名中又增加了诸如“苇鱼场”、“淡水养殖场”等“新贵”。当代,建起国家一级渔港,渔贸市场远近闻名,以“渔”字为中心的地名形成系列化、系统化。这真是:

捕捞罾簖网,

养殖河海塘。

建设大渔港,

内河联远洋。

咸淡鸳鸯水,

处处有宝藏。

水产百强县,

前列有射阳。

因盐获名,煮海风烟留遗迹

“盐文化”渗入盐碱地,射阳盐场保持着昔日的荣光。吉东育 摄

射阳是淮盐的主产区之一。留下同“盐”相关的地名很多。有“自度曲”一首:

盐滩、盐店、盐路,

盐灶、盐桶、盐锅,

盐船、盐河、盐码头,

盐场是“华东金库”。

年产海盐百万担,

射阳煮海、风烟接云端。

“盐文化”渗入盐碱地,

咸“津”盐“哨”代代传。

姓氏获名,移民荒滩谁先来

射阳地名中,多冠姓氏于前。而姓氏排列并无规律可循。这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射阳成陆以来,经过多次、多点、多年移民,才形成如今的“人口大县”。

移民的大量迁入,形成许多形成许多村形成许多村庄形成许多村庄、集镇形成许多村庄、集镇,原本无名之地,就需要有地名来填充了。于是,大批以姓氏前缀的地名应运而生。如:

沈厂、梁庄、王圩、沈庄、徐庄(2)、孙庄、蔡庄、邵尖、戴庄、裴庄、项庄、陈庄、杨家庄、贾家庄、周庄、索庄、王庄、赵庄、于庄、蒋庄、路舍、霍庄、李庄、周舍、吴小舍、尹庄、张庄、马庄、钱场、顾庄、耿庄、张庄、徐庄、孙大尖、王舍、孔场、崇家桥、戴家舍、高舍、薛家庄、谢家庄、于家庄、戴家圩、颜家庄、闻家庄、杂姓庄、夏家庄、韦家圈、钱家村、肖家邗子、朱家圈子、杨家庄、安洼、耿家祠、丁家、吴家大舍、胡家大舍、尤家庙、陈家小店、施家舍、陈家邗子(2)、张家小店、郭家村、王家村、王村、印家涵洞、吉家老榻子、张同、铁川子……

先贤遗名,丰功伟绩镌大地

特庸镇因烈士胡特庸牺牲之地而命名。 徐彤 摄

发鸿街,为纪念在解放射阳县城合德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陈发鸿,合德镇曾命名一条“发鸿街”。1983年,地名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标准地名录中,曾易名“发宏街”。今已恢复“发鸿街”名。

特庸,1948年,盐东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烈士胡特庸牺牲之地命名为特庸区,1958年为光华人民公社,1959年为特庸人民公社。再为特庸乡、特庸镇。

曙光大队,位于原通洋公社境内,1959年建队,以烈士戴曙光名字命名。今为四明镇曙光居委会。

永坛大队,位于原阜余公社境内,1959年建队,以烈士孙永坛名字命名。今为海河镇永坛村。

烈士大队,位于海河镇境内,1959年建队,为纪念朱信、王精忠、唐锦标三位烈士,定名烈士大队。今为海河镇烈士村。

清和大队,位于海河镇境内,1959年建队,取烈士陈必清、陈品和名字末字各一,合为“清和”,做大队名。

张林大队,位于原大兴境内,1959年建队,以烈士张林姓名命名。

青华大队,位于兴桥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胡德青、周爱华二位名之尾字组词命名。

贺仁大队,位于新坍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贺仁的姓名取队名,1968年改为新忠,1981年3月复名贺仁。

云安大队,位于长荡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徐云安的名字取队名。

陈林大队,位于长荡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陈林的姓名取队名。

崇凤大队,位于长荡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倪崇凤的名字取队名。

甲侯大队,位于长荡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倪爵侯的名字取队名。

宏才大队,位于长荡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倪宏才的名字取队名。

振香村,1944年民主建政时,为纪念原安石乡乡长、民兵中队指导员董振香烈士取村名。

连庆大队,位于特庸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董连庆的名字取队名。

金山大队,位于特庸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陈金山的名字取队名。

永星大队,位于特庸镇境内,1959建队,以烈士潘永星的名字取队名。

卢公祠,乃民国12年(1923)北七灶、四移煎灶民为感谢和纪念清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雅雨而建,卢雅雨时因帮助灶民、维护灶民利益而遭害身亡。

宋公堤,是纪念阜宁县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宋乃德而命名的一段海堤。1941年春夏,他亲率万余名民工于废黄河口往南到大喇叭海口(今属射阳县),修筑了一条18米宽、5米高、82华里长的海堤,征服了汹涌的海啸。群众给海堤取名为“宋公堤”。

以先贤、烈士姓名给地方命名,是射阳地名文化一大特色,人名成地名的文化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历程、是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因垦获名,废灶兴垦传千秋

射阳开垦,始于1916年的“废灶兴垦”、“垦荒植棉”。那时,中国出了一位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清末状元张謇。从民国五年开始,他把实业救国的目光投向了射阳滩涂,他发起组织的团队,先后在射阳组建起43家垦殖公司。一百年前,在射阳大地上诞生的几十家农(盐)垦公司,如今成为射阳地名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了佐证陈述的不谬,且将这些公司名排列如下:

大祐盐垦公司、守耕堂、通兴公司、大纲盐垦公司、益兴仓、淮河公司、合顺仓库、管东堂、象生堂、合德垦殖公司、大生、同仁、广余、建德仓、阜余公司、大有晋仓、三友堂、众志堂、庆余堂、同仁堂、耦耕堂公司、大生同公司、华成盐垦公司、永业公司、恺谊堂公司、习善堂公司、余泽堂、德记仓、复茂堂、同业堂、庆丰仓、阜通公司……

这些公司名,由于有了知识分子的参与,大大增加了文化含量,许多公司名,被当地沿用为乡镇名(如合德、合兴、阜余),村居名(如合顺、庆余、庆丰)。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特别是移民文化和垦殖文化的兼容特质)等,成为射阳地名文化的宝贵财富。

贺寿光/文

县城合德镇:由“废灶兴垦”“垦荒植棉”而得名。 孙亚东 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