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视野
2018年09月15日

百年老集镇,风云陈家洋

阅读量:3451

一条发源于宝应县射阳湖的射阳河,是一条自然河,它逶迤东进,经今建湖县(原盐城县北部)并射阳境内的上川、下川、东湾,再经干饭港曲折向东,由盘尖、牛舌尖、大尖、后湾、大港、二港、三港、环港、安东港、排头港、铁川、四港等,最后注射阳河进入黄海。

射阳河流经的干饭港,亦称带饭港,其来历源自清初有人在这里“樵采”(见《阜宁县志》),大多是盐阜西厢的农民。他们由少到多,以割柴草、捕鱼、打猎等为生,早出晚归,常常带些干饭或饼馒,放在潮墩上,中午充饥,因无汤无菜,故称干饭。后来发现有个自然小毛港,淡水较多,尚可居住,久而久之,这个干饭港便成了陈家洋的前身。

由于人居的增多,人们发现干饭港那里的小毛港逐渐淤塞缺水,便向新出现的次高地移居,移民中有陈、颜、范、徐、尤、李、许等姓,但以陈姓最众,占这块地方的绝对多数,加之又濒临野草洋,约在清光绪年间,这里便以陈家洋正式取代了干饭港。

由于陈家洋水陆交通方便,清末民初时期已形成小集镇。尤其是合德、海通、大兴等地的地主、商人的棉花、粮食、鱼虾、食盐及布匹、杂货民众所需物品等,大都要经陈家洋进出,于是此地日益繁华,1936年至1937年达到高峰。

这样的一个集镇,在那时可算首屈一指。百货布匹,琳琅满目。还不时有留声机播放京剧、淮剧唱段,招俫顾客。文教事业颇为发达,1917年创办的陈洋小学,由初小到高小。塾师馆也有20多家。经名塾师范晴岚、王如印、魏乾泰等培养出来的有大学生和留学生。民国初年,由时杰夫为首创办了20多人的福顺京剧团,不仅在盐阜地区演出,而且还到江南、皖南等大城市上演。

陈家洋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民国初期同盟会阜宁县支部长陈鼎元老先生,因笃信三民主义,积极投身革命,经常与陈云程、唐向东、刘天恨等志士往来,支援讨袁护法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仍坚持地下活动。1914年在海河小关子被敌查捕,押到清江,拒不投降,誓死拥护孙中山。同年农历二月初四,被敌腰斩。1936年,国民政府批准其为烈士,立祠竖碑事,因日寇侵华无法实施。直到1992年,台湾国民党政府的内政部、民政部联合批准为“讨袁战役文职烈士陈鼎元”,同年9月3日入国民革命忠烈祠。马玉仁原为国民党少将,抗战时期为沿海抗日游击司令。一生曲折,亦有劣迹,但在抗日救国方面,功不可没。在射阳境内与日军激战10余次,日伪闻风丧胆。1940年1月3日,马率领200余人,在陈家洋东南新吴乡三合尖处,与日伪军作战,自朝至暮,终因弹尽无援,中弹阵亡。后国民政府追授马为中将,入忠烈祠。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六集第二篇中,较详细地介绍其抗日事迹。

1945年7月初,射阳县委、县政府从老阜宁县吴滩区董滩迁来陈家洋,同年8月建立陈洋区。从1945年10月至1950年2月这里一直作为射阳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后来许多成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岗位上的负责人。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陈洋区成了射阳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参军、参战、支前等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这里还值得记载的是1949年秋,盐射联中在陈家洋原“鬼子窝”的地方建立分校,师生员工240人,校部由上冈迁来与分校合并,成为射阳县第一所初中。射中在陈家洋四年多时间里,先后毕业七八届初中生,大多升入盐中、阜中高中部而后又升入高校,学生中不少人成了国家的高级干部或高科技人才。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陈洋区至1958年公社化时,先属大同人民公社,后由县政府统一命名为洪峰人民公社,1959年划社时,以驻地陈家洋命名为陈洋人民公社,1983年复改为乡,1984年撤乡建镇,直到2011年1月行政区划调整,陈洋镇并入合德镇区,后又划进县经济开发区。

陈家洋作为老地名,既载入了历史,又留在人们心中。

(源自《美在射阳》,作者贺寿光、张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