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9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乡土
2018年09月08日

情忆旧衣服

◆顾长清

阅读量:1038

近来,搞了一个有生以来的大动作:清理旧衣服。数量达50多件,而且,没有一件是上过补丁的,有的还大半新呢!收废品的拖走后,只给了31元。对此,我大有感慨!

我1937年出生在长荡镇的一个偏僻农村,兄弟姐妹五人,在那极为贫困的旧社会里,一天三顿也吃不上,那还谈上穿呢?我前面是两个姐姐,没有上过一天学,父母下决心要给我这个儿子上学。小时候,我的头脑灵光,五岁就被父母送到几里外的私塾先生那里读书了。尽管他们如此的“惯”我,上学时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冬天是穿姐姐的旧棉袄,里面什么衬衣也没有,冷风一直吹到心。早上地面已经有霜了,还是赤着脚上学。即使冰天雪地,脚上也只是穿的芦花编织的“毛窝子”。

正式穿上一套棉纱织成的新衣服,是1951年上盐城中学读书。那还是母亲亲自纺纱、织布做成的,穿在身上觉得很神气。脏了要洗,安排在星期天,早上脱下来洗,晚上又穿上身。

1957年盐中高中毕业,回乡做农业中学教师,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有补丁的衣服和没有补丁的衣服搭配着穿。我愿意穿屁股打补丁的裤子,不愿意穿膝盖打补丁的裤子。当时,社会上风行用日本产的化肥口袋做裤子,但这种袋子是不容易弄到的。群众编个顺口溜说:“干部干部,五角钱一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那时我在宣传部搞报道,去供销社写稿弄到了一条。许多人见了都很羡慕。

真正穿着像样的衣服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一年总要买上三、两件。特别是孩子们进城工作以后,他们有工资收入了,便在吃穿上讲究了。过新年,有的一件衣服买千把元也不心疼,同时也经常给我们老两口买些时髦的衣服。除了新的,还送来旧的,女婿的衣服给我穿很合身,他买了新衣服,就把还大半新的衣服送给我,西装就有几套。我是不爱穿西装的,不穿就挂在衣橱里,多达十套。1990年我调到县总工会工作,生活条件已大为改观,衣服更多了。三个衣橱都塞得满满的。现在已82岁高龄了,这些衣服怎么办呢?和家在农村的亲友们商量,准备送给他们,可他们都说:“不需要,我家也有许多旧衣服需要处理呢!”于是,我横下一条心把它清理掉。

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带给群众看得见的成果,叫“丰衣足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