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视野
2016年12月10日

中美建交的难忘历程

阅读量:4803

反对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推动中美这两个冷战对手走到了一起。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飞抵北京。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为中美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经过中美双方的频繁磋商和精心设计,尼克松终于在1972年2月21日实现了其对中国的破冰之旅。尼克松在次日与周恩来会晤时,私下保证美国不支持任何台湾“独立”运动,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支持任何可通过谈判达成的“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方案”。在尼克松访华结束时(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确认了从台湾地区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尼克松访华也标志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失败。中美两国关系的和解极大地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与一大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从此,中美两国走上了充满荆棘的、通向关系正常化的道路。在中美高层官员的互访基础上,两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得以开启,但两国的贸易、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仍然受到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和毛泽东时代后期相对封闭政策的阻碍。此时,两国关系的核心可以说是联合对抗苏联的共同利益。

1972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在当年访华时曾许诺,如果他能得到连任,他将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然而,无论是尼克松还是他的继任者福特都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因为他们都在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同时也追求同苏联的缓和。尼克松在第二任期一开始就忙于同苏联达成关于核裁军的各种条约和协定,美苏之间开始了另一个缓和阶段。这些引起了中国的担忧。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状况都阻碍了中美建交的进程。到1976年,中国的周恩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相继逝世;在美国,水门事件之后接任尼克松的福特总统也面临着新的大选。当两国的政治领导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时,中美关系的发展停滞了。

中美两国在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巨大障碍达成了妥协,于1978年12月15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们蜂拥而至,争抢着来开拓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而中国也在这场世界经济浪潮中日趋成熟。

中美建交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中美建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突破的标志性大事。30多年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更加突出。

(施露 整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